《哭泣的哲人》創作心路

(中國)何可永孔歷2552年仅001年)6月22曰于日本

尊敬的田久孝翁理事長,可敬的松本優梨小姐,各位學者,各位嘉賓,各位同學:

我是中國大陸的一位農民,承蒙田久理事長的厚愛和邀請,今天有機會來到貴國,心情激動,深感榮幸。在此,請允許我謹代表中國大陸的八億農民,并以我個人的名義,向田久理事長、松本優梨小姐表示誠摯的感謝,向各位表示衷心的問候!

人類社會的毎一個時代,都有一批富有智慧的思想家,幻想着如何建立一種更加適合人類理想的社會。在漫長的歷史上,孔子、孟子、朱熹、王陽明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,他們那日積月累的碩果爲後來的英才鋪平了道路。

從少年時代起,我便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鐘,對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深感欽佩,他們那高大、鮮明的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裏。

十二年前,我曾有一個大膽而美妙的設想,盡自己最大的努力,擬獨自撰寫一套聖賢傳記業書,旨在通過中華民族聖賢的生平,以及他們對人類卓越貢獻的事例,賦予青少竽無窮的智慧和深刻的啓迪,以汲取他們的人格力量,領受他們的殷切訓誨。

這是一項文化扎根的事業,扎根當然是愈早越好。從誰開始呢?我一時尚未確定。一天,當我在翻閲《論語》時,不禁驚詫于孔子那高尚的人格和豐富的思想,似乎受到了一種神奇的感召力的影響。

隨着時間的推移,我越來越對《論語》感興趣了,可以説是愛不釋手。這部偉大的作品確實使人百讀不厭,毎讀一番,細細琢磨,都有一番新的感觸。我不勝驚喜地發現,那短小的章句裏却有着多麽深刻的含義,有着多麽豐富的内容。我意識到,孔子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傳奇,一個哲人的夢想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神話。這,不時激起我爲這位聖之時者立傳的願望。

這是一個絢麗的幻夢。像我這樣一位衹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,竟然自不量力,暗中摸索着.想爲聖哲立傳,是多麽的不可思議!

懷着對孔子的敬意,當我在代課的閑暇之時,就着手搜集有關孔子的素材,按照寫作目的和實際需要對素材作了精心選擇,并寫好了綱目。

然而長期代課并久遠之計,由于手頭日益拮據,我的情緒不免波動起來,漸漸向往外面的世界。在姐夫的幫助下,1990年秋,我弃教來到河南經商,夢想發財致富。但我很快發現,商場如戰場,在那裏賺錢并不容易。在商場裏,人和人之間,衹有來往,没有朋友。爲了利,彼此鈎心鬥角,爾虞我詐。一年過去了,我感到經商有違本性,使自己的心靈和行動都受到了無形的束縛,于是對商場的厭惡與曰俱增,毎日的樂趣依然沉浸于讀書和寫作之中。

爲了寫好孔子傳,1991年秋,我背着照相機和旅行包,特意風塵僕僕地來到山東曲阜考察,又獨自一人走訪河南一一春秋時代宋、衛、鄭、陳、蔡等國的所在地,在孔子當年周游過的城邑和鄉村尋覓遺踪,以熟悉那裏的地形及風俗習慣。一路漫游,一路觀察,一路記述,那番經歷在我的腦海裏記憶猶新,并且如涓涓細流,滲透在傳記的寫作之中。考察過程中,跋山涉水,風餐露宿,酷熱和寒冷,饑渴和疲倦,從未動摇過我的意志。

材料有了,我開始動筆潜心創作和修改了,决心將學到的東西推陳出新。大熱天伏案寫稿,汗流浹背,我不在乎;寒冬臘月,朔風呼嘯,無論手腳如何僵冷,仍然筆不停揮。晨光熹微,我早已起床,埋首于古書堆中;半夜鷄叫,萬籟俱寂,我還在燈下筆耕不輟。我寫作《哭泣的哲人》,是經過百折不回、堅韌鬥争而取得的。

歸去來兮,既然以心爲形役,爲何遲遅而不歸?這一聲召唤,一次又一次回響于我的耳際。三年過去了,我放弃了使我煩惱的經商,回到了生我的土地。從此,我不可能再經商了,因爲我的天性不適于從事經商。爲了稻粱謀,我先是跟舅舅學醫一年,也曾在家鄉賣過藥,爲人治過病,由于收入太低,繼後便到一所中學裏代課,以維持生計。不料衹教了半個學期,手裏的黄泥碗硒了,我就背起包袱回家種田了。

我生長于農村,折磨我最大的困擾,那就是貧窮。因爲我在高考中,三次名落孫山,没有正式工作,而種田的收人又是那麽微薄,因此我常常感到囊中羞澀。盡管如此,我總是節衣縮食,去購買我所需要的書。如是日積月累,我家裏的藏書愈來愈多,框裏框外,床上床下,都堆滿了書。書,成了我生活中的伴侣。讀書,使我的心裏趨于平静。

父親見我長期浸在書裏,弄得鋤頭拿不起,筆也放不下,心中自然充滿了憂愁。他擔心我將來不但没飯吃’而且還會一輩子打光棍。記得有一次他問我:「阿永,你讀了十幾年的書,大學考不上,現在又買來恁多的書,天天在屋裏寫文章,有什麽用呢?」

我默默無言,心裏内疚不安。

父親又説:「一年又一年,時間好比風吹過山。我年齡大了,將來由你當家,柴米油鹽醤油醋,哪一樣省得?你鈔票賺不來,怎麽辨?」

「阿爸,我想將來總不會没飯吃吧。」

雖然這樣回答着,事實上,我清楚自己的心境如何,那是相當復雜而矛盾的。在我這個年齡,考慮賺錢以維持家庭的温飽,過粗茶淡飯的日子,也是理所當然的。多年來,每次看到年逾花甲的父母在他們應該頤養天年之時,仍气在田裏辛苦地幹活。我没有工作,失業在家,無能瞻養雙親,未能盡到爲人子之孝,這思想使我痛苦。

誠然,貧窮若非親身體會,是不有旨感受到其苦處的。我的不少同學和朋友,有的升官發財了,有的經商致富了,有的出國留學了,而我依然是一個躬耕隴畝的布衣,進不能實現濟世之志,退又不能超然物外。

雖然如此,但我從來不妄自菲薄、灰心喪氣。我决定利用時間,希望通過自學而有所成就。因爲在前幾年,許多寶貴的青春歲月,富于想象力的歲月徒然浪費了。

我家有三畝薄田,年邁的父親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,很少有空閑的曰子,黎黑的臉上皺紋遍布,雙手像鬆樹皮一樣粗糙。農忙時,我也去幫忙,插田割稻,除草施肥,一般的農活都能拿得起,衹是人長得瘦,挑擔則非我所長。

業餘創作是没有報酬的工作。父親對我的拙于生計,不能没有隱憂。他屢次勸我路濕早脱鞋,我不聽;親友説我的前途給書誤了,多次勸我迷途知返,我不從。我知道自己所從事的是一種嚴肅而高尚的工作,求得人生之意義,實現人生之價值。我自信,自愛,也很自尊,因爲在那些聖賢的身上,看到了自己的夢想。雖然在春風中年年播種,還没有品味到收獲的喜悦,但如果因無收獲而停止耕耘,半途而廢,空負了多少年三更燈火,豈不可惜,豈不可悲?

因爲失意和貧窮,我的家幾可説是門庭冷落車馬稀了。

無望的、寂寞的、孤零零的,我一個人沉浸于自己的寫作世界裏,在那裏没有伙伴,没有能够興之説話的人。

困厄中,我深深體會到了世態炎凉。

經過多次的修改,聖賢傳記叢書的第一輯5本書總算完成了,其中最使我滿意的是《哭泣的哲人》這本書稿,我對它寄予最美好的希望。

我將書稿寄到一家家出版社,由于人微言輕,長時間的等待之後,接到的總是一張張退稿單。毎當我收到退稿單,讀着讀着,許久許久默默無言。我無法描述當時的心情。

是的,一個青年十餘年來將大好的時光消磨在揮筆之中,到頭來作品難以出版,我怎麽能不對寫作感到痛心呢?

1997年秋,不幸的事降臨了,七十二歲的父親由于操勞過度,暈倒在地,搶救無效,告别了人間。據醫生説,父親患的是腦溢血。臨死前他緊緊握住我的手,悲苦地呻吟着:「阿永,我痛呐,我痛呐!」

我放聲大哭,悲慟的泪水滚滚而出。

父親的去世給了我沉重的打擊。這損失是無法彌補的,這哀傷是難以描述的。此後,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了我的肩上,經濟處境十分困難。從此,我成了一家之主,挑起了承先啓後的責任。在辛苦種田的同時,我又在縣城裏創辦了一個寫作班,招生授徒。教學閑暇之時,我忙裏偷閑,日復一日,月復一月,細致入微地修改我的書稿,期望它能早曰出版。

我很幸運,在軍旅作家陳惠方先生的推薦下,《哭泣的哲人》一書終于在1999年6月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。我很幸運,《哭泣的哲人》一書受到東曰本國際大學哲學博士田久孝翁的賞識,在他的精心監修之下,由松本優梨小姐翻譯之後,今年6月由日本伪通訊社出版。

我要感謝軍旅作家陳惠方先生,如果没有他的推薦,我的書稿可能至今依然放在陋室的抽屉裏。

我要感謝東日本國際大學哲學博士田久孝翁先生,這位可敬的碩儒,望之儼然,即之也温,博學多識,真誠樸厚,自從認識他以來,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。他懷着復興儒學的宏願,提携新秀,爲《哭泣的哲人》惠賜一篇序言。倘若没有他那巨大的幫助和支持,本書的日文版是不可能如此順利出版的。

我要感謝翻譯家松本優梨小姐和潘立波先生,前者精益求精,爲翻譯拙著付出了辛勤的勞動;後者孜孜不倦,爲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。

人物傳記要寫真人真事,屬于歷史範疇,寫得好頗不容易。十年前,當我起草《哭泣的哲人》一書時,一如在淺灘上撑船似的,衹覺辛苦,却難以向前。近幾年文章寫多了,熟能生巧,有時靈感如潮,信手寫來,左右逢源,速度大大加快。

我深知,人物傳記的藝術功能在于主題凝練、集中,使傳主在讀者中留下經久不衰的印象。爲此,我創作時態度冷静,尊重客觀,筆下的人物傳記既有豐富而翔實的史料,又有明晰而客觀的分析。我認爲,在文章中,語言簡潔.生動有力能够徵服讀者的心。因此在不少篇章中,我以簡潔明快的手 筆,抓住事實的重要關節,加以叙述。就《哭泣的哲人》而言.海内外研究 孔子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,而了解孔子最可靠最原始的資料衹有《論語》,可 它篇幅不多,記叙簡潔,盡管如此,它却是一部中國人的聖書,是毎個讀書 人必讀的書。

爲了寫好孔子,我一頭投入《論語》的懷抱,尋章摘句,一絲不苟地理 清孔子的生活道路,之後以飽蘸熱情的筆墨,寫出這位萬世師表那豐富多彩 的一生,力求理解和恢復他作爲歷史巨人的真實面目,即使書中偶爾充滿詩 意的奇想,生動的細節,仍不出嚴格注重事實的範圍。

在文學的百草園裏,傳記作品之花日漸增多。一部傳記如果没有豐富的 材料,没有堅實的論點,就没有存在的價值。而倘若缺少生動的文筆,弄得 晦澀難懂,最好的傳記也衹能有學術價值,不能爲讀者接受和歡迎。此二者 《哭泣的哲人》一書兼而有之,可謂雅俗共賞。讀者衹要略讀幾頁,就不難 發現本書具有嚴謹的結構、流暢的文筆和誠摯的感情,令人感到真實可信, 親切可讀。我相信,在文化天地裏,它既能登上大雅之堂,得到學術界的認 同,又能通俗易懂,受到普通讀者的喜愛。

當今時代,武打和色情的圖書泛濫成灾,許多青少年日夜沉湎其中,在 各色各樣的「愛書」中,陷人另一度沉淪。盡管我是一位農民,却願意張開 雙臂,以廣闊的情懷擁抱中華民族的古聖先賢,雖然辛苦,也是甘之如飴的; 雖然貧窮,也會感到幸福和安慰。因爲我明了,讀書和寫作的目的,也在經 世濟用呵!

十餘年來,我之所以過着簡樸的生活,安于清貧,在困境中堅持思考及 業餘寫作,是因爲有着一種執着的精神。如果放弃了這種精神,那麽就不會 有這部12萬字的《哭泣的哲人》。

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。我衷心希望廣大的青少年朋友,在求知欲最强、 吸收力最大的黄金時代,在最能培養人生志向和陶冶情操的時候,認識歷史 上先知先覺的聖賢,了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,與清澈的智慧、寶貴的經驗 爲友,學而不厭,循序漸進,發掘他們的知識寶藏,取得更豐碩的成果,爲 古老而常新的儒家文化傳香火于天下!

謝謝大家!并祝各位 身心康泰,學業進步!